订阅
最近,“妈妈”被推上了风口浪尖。 一则关于妈妈的喜剧,不仅没逗乐观众,还把大家气得够呛。 喜剧名为《妈妈的味道》,讲的是打工人下班去饭店吃饭,遇到沉浸式“妈妈”主题餐厅。 服务员扮演妈妈,餐厅经理扮演姥姥。 两人不但偏执又爱控制,还擅长道德绑架以及自我感动。 顾客玩手机抖腿乐乐呵呵,妈版服务员碎嘴说教,只因自己看不惯; 顾客点的是够劲辣菜,服务员却端来清淡时蔬,说是为了健康; 任顾客怎么理论都无效,毕竟这是“为了你好”。 客人气得要走,结果妈版服务员和姥姥版经理齐上阵,一口一个“别寒了她的心”。 最后,顾客竟然懂了“妈妈”和“姥姥”的苦心,煽情收尾。 节目现场,一片泪眼婆娑。 只有马东委婉地提出疑问:“这个妈和姥姥,是不是被丑化了?” 网友们不解作品为何能晋级,且不说看完只觉气血上涌,笑意全无。 其中蛮不讲理的妈妈和姥姥,更是一种狭隘的刻板印象。 图源:豆瓣 大众对女性,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刻板印象,似乎从来都没有消失过。 “大妈”“中年妇女”此类词语,至今仍免不了负面色彩。 最甚者要数“更年期”。 从我们知道这个词的那一刻起,就满是贬损意味。 女性可以拥有很多美好的样子,却唯独无关更年期。 更年期妇女,是被误解最深的女性群体。 这种误解,以及由误解生发出的恶意,至今仍在不断被强化着。 毕竟,女性不愿讲,他人无心问,于是最终只剩偏见和嘲讽。 沉默不会换来理解。 而这种处境,也并非更年期女性独有,它贯穿了女性的一生。 今天是10月18日,也是“世界更年期关怀日”。 不如就借今天,先从更年期开始聊起吧。 “你更年期啊” 很多人只要提起更年期,似乎就会眉头发皱、心口一紧。 毕竟这个词背后明确的人物形象是—— 歇斯底里的女人、情绪失控的妈妈、蛮不讲理的妻子…… 影视剧里,不乏对这类女性的“失控”的描写。 《少年派2》里,王胜男到了更年期后半夜睡不着,就把熟睡的丈夫打醒。 还因为担心女儿情绪上头,不让正在开车的丈夫挂电话,直接导致丈夫出了车祸。 古早家庭剧《金婚》里的文丽,脾气一旦上来,就要把火跟老公孩子发了个遍,和王胜男如出一辙。 这种对更年期女性负面形象的展(污)现(名),也并非东方独有。 在东西方差异化的语境里,更年期的意涵反倒很统一。 喜剧《东邻西舍》中,丈夫平常地问一嘴中午吃什么,妻子瞬间暴怒,还一言不合就朝家人扔鸡蛋泄愤。 同样的歇斯底里,同样的不讲道理。 除了脾气差以外,“更年期”还指向着衰老。 《绝望主妇》有这样一个片段。 Bree和年下男友美美滑冰时突然晕倒,面对男友关心,她却不愿告诉对方,是因为自己到更年期了。 比起身体不适,她更怕被认为已经“老了”。 《俗女养成记》里的陈嘉玲,觉得停经代表衰老。 因为“这辈子还没有做过美女”,就赶紧去打了玻尿酸,结果差点毁容。 而“衰老”这个本无性别之分的中性词,到了女性身上,则被赋予了独属于女性的潜台词—— 失去魅力,再无价值。 当“更年期”变成了贬义和负面的集合,“更年期”便逐渐演化成了专门攻击女性的词语。 《家有儿女》刘星心爱的画板被刘梅丢了,据理力争无效,刘星气得脱口而出“你更年期!” 《男亲女爱》中,黄子华骂女上司MissMo“一生下来就更年期了”,被奉为吐槽的经典名句。 《少年派》也有相似的台词:“专注更年期二十年。” “更年期”背离了原本的意思,成了讨伐女性一切不招人喜欢的时刻的万能表达。 而这意味着,绝大多数人对“更年期”只知其表,不知其里。 因而认定更年期的一些表现就是其全部的面向。 博主@Alex绝对是个妞儿做了一期更年期视频,在街上随机采访发现,大家提起更年期,就绕不开“发飙发火发脾气”。 BBC纪录片《更年期的真相》街采,得到的答案除了暴躁以外,也多是“老年人”“惨”“痛苦”这些或笼统或偏见的字眼。 但如果稍微做做功课,就能发现并非如此。 更年期,已经变成了大家最熟悉的陌生词。 一个又一个闭环 所以,更年期的女人,到底是什么样的? 不可否认,的确有易怒易激动的情况。 豆瓣有个“妈妈正在更年期”的小组,聚集了一批不堪其扰的网友。 图源:豆瓣 只是少有人知道,发泄完情绪后,更年期的女性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。 就像《金婚》里的文丽一样,满是歉意地说:“我是不是又犯病了。” 并且,易怒只是部分人群的表现。 多了解一点便会发现,更年期女人不止一种状态。 症状轻的女性,往往能平顺地渡过这一时期。 那些深陷其中的女性,很多时候其实不会向外发泄,而是独自陷入抑郁和焦虑中。 小组能看到不少更年期抑郁症的求助帖。 有网友反而羡慕脾气不好的妈妈,因为自己的妈妈总是默默忍着。 比起发泄,“忍”才是更年期女性的常态。 忍着心理上不适的情绪,更忍着生理上不适的症状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不少更年期的女性会时不时突发潮热—— 一股烦躁的热浪涌入身体,全身上下就像着火了一样。 不论白天夜晚,也不管场合,潮热想来就来,不讲道理。 央视纪录片《女人五十》,第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国内更年期的女人身上。 北京大姐贵芬,因为潮热过于频繁,冬天的晚上也没法开暖气。 还要准备两床被子,潮热来了盖毛巾被,褪去再换冬被。 一晚上潮热十次左右,来回反复折腾,几乎无法入睡。 即便如此,她也一直避讳去医院。 大部分女性不知道也不会选择治疗,就只能自己生扛。 另一位更年期的大姐自己在医院工作,虽然知道不舒服就要去检查,却因为羞于让熟人知悉此事,特意跑到其它医院去做。 她坦言,年轻的时候看更年期女性,是有优越感在的。 因而她无法接受一个更年期的自己,更不要提让别人知晓了。 所以,更年期最难熬的地方,不是身体上的问题,而是心理上的压力。 我们的社会,总在强调并夸大青春、容貌之于女性的价值。 这样的社会氛围笼罩在中年女性头上,强化了她们对更年期的恐惧和抗拒。 因此市面上才会出现“绝经延后”这类提供跟正常身体规律相斥的服务的人血馒头。 毕竟,厌女文化创造需求,不良商家收割需求,这是个完美的闭环。 而被污名的更年期,又进一步塑造了女性的耻感。 羞耻之下,女性很难向外求助,以至于更年期成为她们难以言说的“私事”。 《更年期的真相》采访了许多处在这一时期的女性,都表示不会主动求助家人和医生。 外界和自我的双重心理压力,又会反过来加重她们的症状。 前人对更年期避而不谈,也让女性很难把生理上的不适与更年期联系到一起。 只有出现了严重的身体问题,她们才想要去医院看看。 即便如此,也存在许多吃了药也不好转、兜兜转转看了一圈医生,最后才知道病因在更年期的情况。 不说、不讨论,便不被看见。 不被看见,意味着不为人知,自然无法被理解。 这也成了一个闭环。 大到社会,小到家庭,对更年期女性的态度是回避,而非关心。 家人在吵架时,仿佛一句“更年期”就可以盖棺定论,然后溜之大吉。 女性的痛苦被忽视,在争执中表达的诉求也被搁置了。 在大众话语中,更年期并不仅仅作为一种生理现象,更成为了对中年妇女的某种刻板印象。作为一种对女性情绪的本质化归因,这实际上遮蔽了中年妇女所面临的其他焦虑源,例如子女就业、家庭婚姻等等。 黄盈盈,公众号:社會學會社黄盈盈|绝经叙事与老龄化的身体 比起发疯,无助才是她们更准确的侧写。 不止于她 闭环是时候打破了。 我们口中的“更年期”,在医学中叫“围绝经期”,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。 这是女性生命里必经的一次生理变化,根本无关褒贬。 处在围绝经期的女性,身体里的雌激素下降,从而影响大脑以及全身的主要系统。 人们对更年期的误解,正来源于激素退潮导致的“更年期综合征”。 容易暴躁是真的,但并非由于性格胡搅蛮缠,更不是衰老焦虑引发的情绪化,这是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。 但,这并非唯一的症状。 情绪上易激动也易抑郁,严重时会患上更年期抑郁症。 生理上有潮热盗汗、睡眠障碍、记忆力下降、阴道干涩、心悸头晕、骨关节疼痛、假性心绞痛、高血压等等,目前医学界已经统计出了一百多种症状。 单拎一个出来,都会生发出对自己的怀疑,让生活陷入低谷,更不要说多种症状交织的情况了。 遗憾的是,“超过80%的更年期女性,的确会出现一种或多种更年期症状,其中近一半的女性达到中度、重度。” 偏见里,她们在发疯。 实际上,她们正在经历一场冰与火交织的地动山摇。 这场剧变的时间短则一两年,长则有十余年之久。 《女人五十》里的一位大姐,就已经承受了足足十年。 这段难熬的生理变化期,如此长久,又如此普遍。 明明出现问题就可以去内分泌科或妇科就医,但耻感驯化后的集体沉默,让更年期症状可以去医院治疗并能得到缓解,都成为需要科普的事情。 更年期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,它映照的,是整个女性群体的社会处境—— 身处父权制建构的文化之中,女人一生都在遭受四面八方的围猎,即便到了中年,也依然没能逃离。 这种“围猎”,基于性别,围绕着年龄、外貌、身材,挥之不去,层层叠叠。 小时候,女孩爱美也是原罪。 因为爱打扮被网暴的小女孩,前有黄多多,后有李嫣。 根植于所有人潜意识里的荡妇羞辱,不会因为女孩年纪小就留有情面。 长大之后,女孩学业有成可以,但如果碰巧容貌姣好,就要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。 牛津女学霸朱朱被骂“学媛”的事情,就发生在几个月前。 她的穿着、打扮、社交平台的动态,都被一一放大,并成了佐证她不够优秀的“证据”。 好不容易打破了职场透明天花板,获得事业成功,还要被问及婚恋家庭。 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女足姑娘、张伟丽、张泉灵、俞飞鸿等等,各行各业数不胜数…… 离婚女人在许多人眼中,更是哪儿哪儿都不对劲。 婚姻幸福且事业有成,也会遭到指摘。 钟丽缇接个商演,就被认为靠风尘赚钱,嫁给小12岁的张伦硕又如何,还得辛苦养家。 图源:新浪微博 不但被荡妇羞辱,还成了婚姻不幸的可怜虫。 年龄、容貌、身材、学业、事业、婚恋、家庭……一切的一切,都无法为女性洗净污名。 发现了没? 更年期女性面临的一层又一层的闭环,也是所有「女性」面临的闭环。 月经是羞耻,生产后遗症是羞耻,绝经将近的衰老也是一种羞耻。 女性被装在羞耻的套子里,冲破一层,还有一层。 所以,这也是为何她姐今天要写「更年期」这个话题。 我们去了解更年期,不仅是为了妈妈和多年后的自己。 更是为了当下的自己,为了每一位、每一个年龄段的“自己”。 波伏娃说:“解放只能是集体的解放”。 冷漠和割席不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自由,看见和理解才会。 《末路狂花》的演员吉娜·戴维斯成立了一家促进性别平等和多样性的机构,并下设一个名为“看到简”的特别部门。 其口号是: “如果她能看到,她就能做到。” 只有看见更多的女性,少一些苛责,多一些理解。 女性才能拥有抵抗的勇气,和免于被捆绑的自由。 闭环,正是从这里开始瓦解。 点个「在看」,对更年期女性多一分理解。 为她们,也为我们。她刊 GoodMask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