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白癜风是否传染 最近这几年,国内市场的大六座SUV突然卷了起来。随着二胎、三胎政策的开放,MPV和大尺寸的SUV正逐渐成为车企们手中的王牌产品。 乘坐空间、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、驾乘表现、动力续航等等方面,似乎每一款产品都力争让自己成为一名「全能选手」。 那到底是为什么曾经无人问津的六座SUV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呢? 问题的起源之一:六座 以前有这样一个购车观念:人少选5座,人多选7座,7座比5座更灵活。 那么卡在5和7夹缝中的6座车型算什么?确实,以往市场中多数SUV只提供了5座或是7座,消费者也只能二选一。但随着现在一些品牌开始推出6座SUV后,似乎一切都变了。 多数7座SUV的座椅布局都是2+3+2的形式,但受到车身结构的限制,3连座很难做到1+1+1=3,最好的产品体验也只是1+1+1=2.5而已。 所以3连座基本上成为了3个人有些挤、2个人比较充裕的状态。所以,实际意义上的7座车也就变成了实际体验中的6座车。 相较2+3+2布局的7座SUV车型来说,2+2+2布局的6座SUV优势会体现在第二排和第三排。第二排变成两个独立座椅后,能够拥有独立的座椅扶手和横向空间。乘员则可以通过中央通道进出第三排,上下车稍微方便一些。 第三排乘员的腿部有了中央通道作为延伸,相当于有了更舒适的乘坐姿势。就好比原本7座SUV给你封死了一堵墙,而现在6座SUV给你留了一扇门。 同时,6座车型也能胜任二胎家庭出行需求,刚好可以满足二孩家庭加两个老人一家出行。 其实,7座车与6座车在车内空间上没有太多的差异,所以更大的不同就在实际体验和用车场景上。 总结一下6座车和7座车的表现:多一座「其实」少一座,多一座「不如」少一座。 但问题的起源并不只是6座和7座到底谁更实用、谁更方便,而是在座椅布局背后的用车场景上。 没错,就是家庭出行。购买6座和7座的用户多是为家庭出行有所考量,但又不愿意去购买一台看起来「很油腻」的MPV。 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说销量和影响力都很可观的6座车,大家可能会想到理想ONE。 那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理想ONE都有什么,能够让这么多消费者掏钱买单: 六座大空间,但第三排将将够用; 增程式电动平台可油可电,有电车驾驶质感,有油车的补能效率; 一套还算好用的智能座舱,一套支持高速领航辅助的智能驾驶系统; 驾乘质感还算不错,但绝称不上出彩。 但重点是什么?这些消费者需要的、想要的这款车都给了。 并且作为一款中大型SUV,最初的售价定在了33万元左右,直到目前的售价也没有超过35万。 在30-40万区间内的中大型SUV多是合资品牌的燃油车产品,产品力与理想ONE之间有明显的落差,唯一胜过理想的可能只有积淀下来的品牌影响力。 从理想ONE身上,我们能看到中国市场的大六座用户们对家庭SUV的诉求:空间灵活够用是基础,动力、驾乘表现是硬指标,智舱和智驾是加分项。 换句话说:以往在合资品牌身上得不到的,我现在全要。 随着理想ONE的成功,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也开始推出新产品,像AITO问界M7、领克09PHEV等等,这些产品都有与理想ONE相竞争的实力。 尤其是AITO问界M7,凭借华为鸿蒙OS车机、零重力座椅对场景的定义、舒适的驾乘体验,与理想ONE的实力很是契合。 但是,在内卷这个圈子里:别人想卷我,那我就自己卷自己。 所以,理想ONE的继任者理想L8出现了,把空间、节能、驾乘、动力、智舱和智驾的产品力又向上迈了一个台阶,也再一次拉开了与竞争对手们之间的差距。 大六座只是表象 用户说:「我要6座」,车企说:「我造6座」; 用户说:「我要用车场景」,车企说:「我来定义场景」; 用户说:「……」,车企说:「别说了,我直接给你天花板」。 一款车型的诞生就像是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。而这里的「用户」可以是真实用户的诉求,也可以是产品经理假想的用户诉求。 不同的国家的文化、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消费需求,汽车也是如此。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是很多全球化品牌难以全部满足的,这个时候自主品牌就有了独到的优势: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市场。 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后,就要去定义场景,如何定义产品已经成为了如今车企的必修课。 家庭SUV到底是什么?只是一台能全家出行的车吗?其实这个只是表象而已,如果只把乘坐空间作为核心产品力,那么任何品牌都能够轻易打造出一辆家庭SUV。 即便不少品牌已经推出了6座车型,依然有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,因为空间大、灵活、实用只是中国消费者的诉求之一。 迎来全产品力的内卷 目前处在内卷之中的产品并不多,但就凭借这寥寥无几的几款车型,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「参战」,不只是大六座、也不只是SUV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在场景定义、音响系统、驾乘表现、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等等方面卷到「离谱」,其中最热闹的离不开「蔚小理」: 蔚来ES7:别人主打家庭出行,我主打出门露营; 小鹏G9:音响功率纷纷破千,我直接上5D座舱; 理想L8:照顾全家出行,我加块后舱娱乐屏。 除此之外,从智驾平台到激光雷达、从智舱芯片到人机交互、从内外设计到功能场景……但更重要的,精准覆盖市场、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,成为了内卷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核心。 现在有一些品牌也突然顿悟,开始打造起属于自己的「全能车型」。在将来,参与内卷的产品或许会越来越多。 最后 当国内汽车市场进入无限内卷之后,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消费者。 在中国市场,不少家庭只能拥有一辆车,也正因为这个「名额」的宝贵,消费者希望能够在预算之内购买到一款足够全能的车。也就是:花小钱,办大事。 当汽车产品内卷越厉害,产品力的提升就越大。 像以往只会出现在高端车型上的空气悬架,以及大功率多扬声器的音响系统,比大排量发动机还要迅猛的动力性能,甚至超越传统豪华车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功能,如今在内卷之下都一一出现在我们可以够得到、摸得着的车型上。 用一句话来说,就像: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 而我在与朋友交谈这件事的时候,他说了一个观点:汽车内卷很严重,但好车就那么几辆。 本文作者:小胖子 不要忘记关注「极客汽车」的微信视频号哟!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